返回

第九章 日食原理

一、月影轴、本影、伪本影、半影、日食类型

月亮遮住了太阳光,使地球在的人们看不见太阳或只看到太阳的一部分,便形成了日食。在任意时刻,月亮的影子总在存在的,当地球进入月亮影子区域,才能看到日食现象。

当角度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发生日食。即月亮应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才可能发生日食。即日月合朔时刻(或此刻附近)才可能发生日食。如果日月合朔时,月亮位置太“高”或太“低”,影子落在地球的上方(北极之上)或下方(南极之下),地球上看不到日食。

当距离满足一定条件时才能发生全食。设地球的赤道半径为1,那么月亮的影子长度约为58.57。地球带着月球围绕着遥远的太阳公转,公转的轨道是个椭圆,所以月亮月有时离太阳近此,有时候远一些,所以影子长度约为58.57±1.67%,这个值与地月距离60.34很接近。月球绕地运动轨道是个偏心率较大的椭圆,地月距60.34±5.5%,因此地月距离可能小于影子长度,形成日食。

二、日食的周期性

三、空间直线与地球的交点

地球的形状可近似为旋转椭球,月影轴或月影锥的母线可以使用一条直线来描述。某时刻月影轴与地球的交点就是该时刻日食的中心点。影锥的各条母线与地球的交点构成影子在地球上的轮廓线。

利用直线的参数方程求解比较容易

以下示例程序计算直线与地球的交点,直线经过(x1,y1,z1)和(x2,y2,z2)两点,e为极赤径比,r为赤半径:
function lineEll(x1,y1,z1, x2,y2,z2, e,r){ //求空间两点连线与地球的交点(靠近点x1的交点)
  var dx=x2-x1, dy=y2-y1, dz=z2-z1, e2=e*e, A,B,C,D,R,t, p=new Object();
  A = dx*dx + dy*dy + dz*dz/e2;
  B = x1*dx + y1*dy + z1*dz/e2;
  C = x1*x1 + y1*y1 + z1*z1/e2 - r*r;
  p.D = B*B-A*C; if(p.D<0) return p; //判别式小于0无解
  D = sqrt(p.D); if(B<0) D = -D; //只求靠近x1的交点
  t = (-B+D)/A;
  p.x=x1+dx*t, p.y=y1+dy*t, p.z=z1+dz*t;
  R = sqrt(dx*dx + dy*dy + dz*dz);
  p.R1 = R*abs(t), p.R2 = R*abs(t-1); //单位是千米
  return p;
}

交点坐标(x,y,z)求出后,交点的经度α = atan2(y,x),地理经度 L = α - g,地心纬度φ'为tanφ' = z / sqrt(x*x+y*y)。地心纬度φ'与地理纬度φ的关系为:tanφ' = (b/a)2tanφ,式中b/a是极半径比赤道半径。显然地心纬度小于地理纬度,在南北极和赤道上二者相等。

最后,地理经度应限制在-180°到+180°,地理纬度应限制在-90°到90°。西方著作中,地理经度往往是向西为正,那么有L = g - α

四、日食计算所用的坐标系

并没有硬性规定要用哪种类型的坐标系。一般的说,精确的日食计算中,常常用到直角坐标系。

(一)坐标变换
 球面转直角坐标llr2xyz():
function llr2xyz(JW){
  var r=new Array(),J=JW[0],W=JW[1],R=JW[2];
  r[0]=R*cos(W)*cos(J);
  r[1]=R*cos(W)*sin(J);
  r[2]=R*sin(W);
  return r;
}
 直角转球面坐标xyz2llr()
function xyz2llr(xyz){
  var r=new Array(), x=xyz[0],y=xyz[1],z=xyz[2];
  r[2] = sqrt(x*x+y*y+z*z);
  r[1] = asin(z/r[2]);
  r[0] = rad2mrad( atan2(y,x) );
  return r;
}
 球面坐标旋转函数llrConv():
function llrConv(A,E){
  var B=new Array(),J=A[0],W=A[1];
  B[0]=rad2mrad( atan2(sin(J)*cos(E) - tan(W)*sin(E), cos(J)) );
  B[1]=asin ( cos(E)*sin(W) + sin(E)*cos(W)*sin(J) );
  B[2]=A[2];
  return B;
}
 说明:转换函数中调用rad2mrad()函数的作用是将角度转换到0到2PI
 用法:B = llrConv(A,E)
 功能:由A道坐标转到B道坐标,E为A道与B道的夹角。
 A与B的起算点为A与B的交点,交点有升交点和降交点之分,起算点由用户任选,但应注意:在A道上沿经度测量方向走,经过起算点时,如果纬度增加,则表示起算点为升交点,这时E取正,反之为降点E取负。
 例1:A为黄道坐标,转换后B为赤道坐标,如果经度起算点为春风点,那么沿A道(即黄道),经过春风点时,黄纬是增加的,所以E取正,E是黄赤交角。
 例2:A为赤道坐标,转换后B为黄道坐标,如果经度起算点为春风点,那么沿A道(即赤道),经过春风点时,赤纬是增加的,所以E取负,E是黄赤交角。

(二)贝塞尔坐标系及其变换

贝塞尔坐标系的定义:

z轴经过地心且平行于月影轴,往太阳那个方向为正。垂直于月影轴且经过地心的平面为基面。基面与赤道面的交线为x轴,xyz三轴构成右手坐标系。如果规定x轴正方向的赤经比z轴赤经多90度而不是-90度,这样y轴总是在北半球。

设z轴上某一点记坐B向量,写为直角坐标形式记作B[0,1,2],jd时刻太阳赤道坐标为S[0,1,2],月亮赤道坐标为M[0,1,2],存在关系式B = S - M。应注意,这个关系式是一个矢量运算关系。当S、M为球面坐标时,请先将它们转为直角坐标,然后再运算。最后得到的B还可以转为球面坐标。因此,在球面坐标系中,z轴向量的赤道坐标表示:B = xyz2llr( llr2xyz(S) - llr2xyz(M) )。实际上,B的方向十分接近太阳,有中心线日食发生期间,B与S的角度差不到10角秒。

贝塞尔坐标变换三要素:

有了以下三个参数,就可以在贝塞尔坐标、赤道坐标、地理坐标之间进行坐标变换。
1、贝赤交角ζ
2、升交点赤经(A点的赤经,起算点赤经)υ
3、格林尼治恒星时GST(本文简写为g)

当z轴向量B求出后,贝赤交角立即得到:ζ= 90-B[1],同时得到A点的赤经(起算点赤经):υ = 90+B[0]。如果天体赤经要转换为以格林尼治子午圈起算的经度,则应将天体赤经减去格林尼治恒星时。格林尼治恒星时是一个角度量,它指格林尼治子午圈相对春风点的赤经(角度)。

已知天体赤道坐标P[]求其贝塞尔坐标:
 (1)先把P经度转为A点起算的经度P[0] = P[0]-υ
 (2)然后旋转P = llrConv(P,-ζ)
 (3)因为在赤道上沿经度测量方向走,经过起算点A为降交点,所以这里ζ取负。通常,天体的贝塞尔坐标以直角坐标形式表达,所以还应计算P = llr2xyz(P)
 例:已知月亮赤道坐标,求它的贝塞尔坐标。按以上三步骤即可。

已知天体贝塞尔坐标P[]求基赤道坐标:
 (1)P = xyz2llr(P)。
 (2)P = llrConv(P,ζ)
 (3)P[0] = P[0]+υ

用直角坐标进行贝、赤坐标变换

xyz是贝塞尔直角坐标系,XYZ是A点(贝赤交线上)起算的赤道直角坐标系。x轴与X轴重合,y轴向量(0,P,Q),z轴向量(0,-Q,P),其中P = cosζ,Q = sinζ

赤道(A点起算)转贝塞尔反变换则为(解方程组得)分点转A点A点转分点
x = (X,Y,Z)·(1, 0,0) = X
y = (X,Y,Z)·(0, P,Q) = PY + QZ
z = (X,Y,Z)·(0,-Q,P) =-QY + PZ
X = x
Y = Py - Qz
Z = Qy + Pz
X = X'cosυ + Y'sinυ
Y =-X'sinυ + Y'cosυ
Z = Z'
X'= Xcosυ - Ysinυ
Y'= Xsinυ + Ycosυ
Z'= Z

地理坐标与贝塞尔坐标的转换:

我们在一个实际问题中求解。贝塞尔坐标中的点P(x,y,z)落在地球表面,z轴赤经赤纬是(υ,90-ζ),格林尼治恒星时为g,地球赤道半径为a与极半径为b,若z未知,试求z的值。

五、贝塞尔坐标的其它问题

1、求贝圆的短半径:

从贝塞尔基面的定义知,贝塞尔基面与椭球形地球的交线为椭圆,下文称贝圆。贝圆的长半径在x轴,长度为地球赤道半径a。短半径在y轴,如何求其大小呢?我们引入下图,这是地球的一个剖面图,贝塞尔坐标的y轴落在剖面上,OD正是贝圆的半短径b2,今设赤道半径为a,南北极半径为b。

依上图建立椭圆方程 (x/a)2+(y/b)2=1,把x = -r*cosζ,y = r*sinζ代入得:
 b2 = r = b/sqrt(1-c*cos2ζ),式中c = 1-b2/a2=0.00669438
 ζ约等于“90-太阳赤纬”,即cosζ≈sinδ≈sinε*sinλ(其中ε为黄赤交角,λ为太阳黄经,δ为太阳赤纬),且c*cos2ζ是个小量,因此上式可改写为:
 b2 = b*(1+c*sin2δ/2) = b(1+0.0005296sin2λ),其中地球偏率f=1/298.25642,b = 1-f,ε=84381.448角秒
 当影轴刚好扫过地球边缘,为了判断有无中心线,b2通常它的最大可能值0.9972即可,不必取均值,其实南极大陆平均海拨也有2千米左右。

2、贝赤交线与贝黄交线的夹角

应用三垂线定理易证得自转轴总是在yz平面。由于太阳距我们很远,月球则要近得多,所以月球的移动对月影轴方向的影响是轻微的,月影轴的方向主要有太阳决定,基本与太阳相同,因此,如果太阳赤纬为负时,上图中y应画在北极左边。这就是说随着太阳运转,赤纬变化,北极在y轴上左右移动。

由于太阳黄纬小于2角秒且太阳视差小于10角秒,所以基面基本垂直于黄道面,当月影轴经过地球,基面与黄轴的夹角不超过10角秒。虽然,实际计算不推荐看成垂直,但建立这样一种概念有利于坐标变换。贝黄交角:约为90度。

下图则给出贝塞尔坐标、黄道、赤道、基面等的示意图:

图中∠BOA可按以下方法得到:由黄赤变换公式sinδ = sinβ cosε + cosβ sinε sinλ,A点赤纬是δ=0,B点黄经λ=υ,代入得tanβ = -tanε sinλ = -tanε sin(υ)。贝圆几乎垂直于黄道,所以A的黄纬β近似为∠BOA,则有tan∠BOA = -tanε sinυ

3、半影与贝圆的交点(求两圆交点,贝圆用地球平均半径)

4、半影与贝圆的交点(求两圆交点,贝圆看作椭圆)

方法与求角圆与圆的交点基本相同,但要多做一次重复计算。

5、半影与贝圆的交点(精确求法)

6、半影与贝圆的切点计算

六、在贝塞尔坐标系中求解地球表面某点的速度:

求某一地标(含海拔)的贝塞尔坐标

求影轴上某点对应的本影和半影半径

影子中心相对于观测点的速度

求某时刻的中心点

地心到直线的距离

距离改正

在贝塞尔坐标中,用两点法插值求地月距离(线性插值),会产生一定的误差,建议进行二次函数修正。如图,影足由O运动到A用时T日,角速度为ω

R取地月平均值,以地球赤道半径为单位,即R=385000/6378=60.36,ω为日月黄经差的平均速度0.2128/日,则有f = 1.366(T2-t2),t是以中点O起算的。如果t从B点起算,B运动开A用时T,则f = 1.366t(T-t)

日出日没食甚线的绘图方法

计算的点数是有限的,所以画出的日出日没食甚线不会刚好经过南北界线的头尾端点,以下算法解决上问题。

红线是半影直径,它垂直于影子的相对速度方向(影子相对交点上的观测者的速度,它与地球自转有关)。影子速度比贝塞尔平面上地球自转速度大许多,所以红线实际基本垂直于影速方向,倾斜不多。随着影子的移动,红线与贝圆的连续的交点构成日出没食甚线。

上图中的连接图:当北界不存在时,q1连续写点造成q3不存在,因此连线前构造一个q3,即在q3线头写入q1的最后一点;当北界存在时,q1线尾与q3线头分别补上北界的线头和线尾,产生的效果有两个,其一确保q1和q3不为空线,其二使线头连接到北界的端点。q2与q4处理的方法相同。

绘图方法:只要北界存在,不论q1和q3是否存在,q1线尾强制接北界头,q3线头强制接北界尾;如果不存在,q3必不存在,则强制补一个与q1连续的坐标生成一个q3。南界的处理方法类推。最后q1、q2线头连接,q3、q4线尾连接。
  1、q1、q2、q3、q4分别存储四条食甚线,q1、q3为食甚北线,q2、q4为食甚南线。北线写指针A指向q1或q3,南线写指针B指向q2或q4,初始状态A=q1,B=q2
  2、写点过程中,当时间已越过最大食时刻, 如果q1不存在则A移到q3,如果q2不存在则B移到q4。
  3、写点过程中,如有北线有断线(无解),则把A移到q3;如果南线断线,则B移到q4。
  4、四线段q1、q2、q3、q4全部写完之后:(1)如果无北界线q3必为空,在q3增补一个q1的末坐标,使q1和q3两线连续;如果有日食北界q1和q3均可能为空,q1末坐标加一个北界头坐标,q3首坐标加一个北界尾坐标。这样q1和q3构成完整的北食甚线。(2)q2、q4做同样处理,使用q2和q4变成完整的南食甚线
  5、南、北食甚线的线头和线尾分别,即q1和q2线头连接,q3和q4线尾连接。